题外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某种需求,比如进食,睡眠,活动,疾病,死亡,舒适,温暖,愉快,节省体力等等的需求,让我们天然模仿和领会了一些事情?比如学会走路,捉蝴蝶等等,然后为了与人们分享自己的见闻或喜悦或悲伤,我们发明了符号,即用另一个形象描述其它的形象(如苹果代替实指红色酸甜物),然而如果由我定义的话,其实就是在人们或人为或天然的学习中,符号实质上就是由一个觉察到的东西指代另一个觉察到的东西(如天空联想到大地,大地则是天空的联系,苹果的红色联系了苹果的酸甜味),因为在出现的时机上更为相近,使人们每次看到符号(即指代其它事物的内在感受)都能联系到实际所指,而时机的相近指的则是我们的一种天赋,即自然对先出现的事物的觉察和记忆以及使其十分自然的记忆的连续。这种天赋实在无法通过思考或追问继续理解故不在追问。符号是特殊的联系,因为在这联系中,实指和虚指(A->B,B是实指,A是虚指)不再平等,在平等的联系中,实指变得更为重要,这就是符号作为联系的特殊性。然而这种特殊性可以随时变化,因为在吃饭时,苹果变得更为重要,这时我们用金钱买来苹果,而在饱腹时为了获得财产谋取他用,我们又将苹果卖出,符号的产生也是如此,取决于当时我们需求怎样变化,用什么作为实指。这种联系随拆随合,然而尽管如此,出于需求,还是有了拆合次数的差别,不同次数的联系或单次不同强度的联系将在我们的记忆中形成各种各样的联系强度(比如死记硬背单词,当时强度巨强,过两天就忘,或是自然事物的联系久久存在,或是某种特殊的体验使某种特定联系深刻,或是甚至没什么经验,然而有一种联系还是无缘无故的出现在了脑海中并变得深刻),补上一条,事物本身也是随拆随合的,出于不同的需求拆解出了不同的分裂体,因而,在将整全拆解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联系,即事物出现在被拆解的联系中,事物就是联系,然后拆解之后,被我们着重认识的一方成为我们所认识的事物,而不重要的被拆解的另一方则被我们遗忘(像是白纸上画的一个圆,圆被我们记住,或是风景区中的一棵树,树被我们记住),上述过程都发生在在一瞬间,也是变化的。然后众多联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同频次的联系,出于需求与想象的天赋我们觉察到了联系频次的差距与规律,因而出现了我们对分割好的一些较长时间存在的整体的自由组合,而后,我们又发明了一些线条用于表示那些较长时间存在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日用符号。